可以用的人才也许会越来越少.

最近很多人都说什么SEO的春天来了,然后就立马飞出来一个百度内部退出SEO付费服务,各种趋势都引导向目前百度广告位被压缩成四个导致,这无免是给SEM带来100滴血伤害,技术肯定会出现BUG,其次不用说了,费用涨的也不少,转化率只能呵呵。

最近打算重新整理一个搜索营销上的业务,于是pia的一下开了51job人才网,不过再找简历上一搜索,瞬间懵逼:从事SEO,SEM的人基本没几个,希望不是我的错觉,本人所在城市应该不算太LOW,准二线,不过也不至于现在的环境变成如此,几个有经验的点击进去一看这工资好像有点让我看不大懂。

随着目前中国人力成本已经不在优势的时代,社会可谓是越来越浮躁,物资成本不断攀高,企业成本不断增加,这还有利润可言?实在的员工越来越少,更多的是瞎掰、瞎扯,跳槽,实在的没有,忽悠的越来越厉害。对自己当年的奋斗史记忆犹新,每天只睡4小时,拼了命搞,为了一点目标各种接外单,现在呢?

 

发表在 SEO体会 | 标签为 , | 留下评论

惰性是个不好的习惯,有必要折腾一小段时间

原本计划每天写一篇日志的习惯被自己的懒惰给打飞,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。我给自己编写了无数理由和借口,好像这些借口都成立,好比说最近在折腾新团队,在测试新项目,在调整项目赚钱思路等,这些好像都有点说的过去,不过把自己原本答应做的事给forget了,这的确不是很好。

最近和朋友聊了比较多,自己也总结了不少模式,不过渐渐发现自己的做事能力开始下降,具体一点应该说做事领域有点下降,这应该算是一次周期比较长的转型,原本实战较多的我,开始更多的做策划+产品的组合,运营和资源测试成为目前的一个主要模式之一,可惜我好像选择了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时间点,因为现在的人力成本真心太高,这的确不是一件好事,需要调整一下,调整一下。越发觉得自己还真的算蛮珍贵的,可惜自己的精力有点分不开。

互联网的节奏真心有些快,不过还好变化的是外在,本质一样存在。最近互联网也出现了不少奇葩的事,不过好像都还算是有预料到的。就好比说,人见多了,也就那样。频率有时候决定一个事物发展的始终,结果决定一件事情的始末,有的时候不到非不得已自己亲自出马的时候也懒得去见面和接触,这也许就是一个阶段的改变。

接下去改变下自己的懒惰,每天写一篇做做总结或者描述也挺好,虽然我觉得百度开始连原创都不收录了。

发表在 SEO体会 | 留下评论

关于更新的一些看法和理解

更新是一种习惯,不知道这么解释是不是比较合理。每天我都要更新我的大脑,因为脑袋每天都要更新知识;每天我都要更新我的工作,因为每天都有不同的工作要去完成,虽然日有所成,不过还是需要更新;每天都要更新我的想法,因为我从事的是互联网工作,不更新就将落后,以前企业基本上活在传统PC互联网时代,每天的工作更新可以在电脑面前更新完成,随着手机的大范围普及及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应用,碎片化更新成为主流,我可以用手机支付,我可以用手机订机票逛淘宝,我可以利用手机完成工作计划和预约,maybe这是时代的一种比较好表现形式,不过前提都是在更新。

以前我在从事SEO工作的时候,前辈给我的建议是每天都要更新,每天去学习,每天去调整自身,久而久之变成为一种习惯,更新是一种习惯,更是一种节奏,少了更新人务必会退化,务必会迷失,务必会被淘汰,有一段时间我很迷茫,有点像是马失前蹄,坠落深谷,不过好在我在最后懂得去更新一下自己的大脑,你可以说我是个很迷信的人,不过我觉得至少我还是个懂得找自我安慰的人。

时间过去了几年,自己的工作状态也随之改变,更多的是开始转型,开始调整自己的业务组织结构,我开始学会了更新自己的计划和自己的知识,很多人经常问我SEO相关的问题,其实我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个问题,因为这不是一门单纯的技术,更像是一种思维,一种更新节奏。

我们从事互联网领域的人更多的时候要保持自己的更像节奏点,碎片化更新是个不错的方式方法。时代发展的太快,虚实的结合过度的冲击自身的大脑,多一点耐心多一点专注,也许有了些成就世界就会和谐不少。

 

发表在 SEO体会 | 标签为 , , , | 留下评论

影响互联网的两件事:百度推广和莆系医疗

蛮久没写文章,最近一不小心生病,理由是吃了3个菠萝还不加盐,瞬间整个人都不好了。最近比较有影响的算是百度竞价曝光医疗黑幕,外加莆系被抄底的两个关联的事宜,作为一枚曾经混迹医疗圈的屌丝来说,真的走到了那么一天。

随便百度一下莆系医疗应该都蛮清楚了,身为福建人也算是比较了解莆系商业圈,一分为二看问题吧,做生意他们狠牛逼:医疗、教育、家具、外贸、鞋帽等各种领域,而且成就非凡,当然选择的项目更多是利润大而且模式比较邪恶是真心,不过因此带动GDP和人口在就业也算是功劳不小。所以,好坏参半。

至于百度推广这个事结合医疗我可以这么理解这个问题,简单点说百度被干了一道,不会死,莆系医疗会死。网络推广人员尤其是从事SEM相关的人会难受很长一段时间,很多人从事该工作的人会下岗,搜索营销势必会发生格局性的变化。

恩,瞎比比吐槽两下。至少我觉得搜索圈会发生不小的改变是真的。

 

发表在 SEO体会 | 留下评论

让软件改变学习方式?对于否?

  国外科技媒体Edsurge日前发表了这样一篇关于教育的思考:当在线教育逐渐改变传统教育的时候,各种各样声称可以辅助学习的App开始混淆老师的视线,于是老师们产生了诸如“如何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?”或者“如何保证学生不会因为软件分神”之类的问题。

自从各种平板电脑、Chromebooks和智能手机成为课堂上的必备硬件,对产品开发者来说,最能吸引眼球的方式,就是尽可能地把产品设计得“炫酷”。不可否认,这样做可以增加下载量,但长远来看却不奏效。Edsurge认为,无论是一线教师,还是培训师,在决定下载、安装或者购买一个App时,应该考虑以下十个终极问题:

把教育学放在首位

1.我们想让学生学习什么内容?

在考虑“要把科技融入教育”这个问题前,需要先想明白另一个问题:基于不同的成长经历,学生需要理解什么样的知识?某个App是否会帮助他们理解这些知识吗?或者App内一些花里胡哨的内容会削减产品的价值?App内有丰富的音乐和图片固然是好事,但最理想的结果是有选择地使用它们。

2.当学生在使用一款产品时,会不会提高某项技能?

现阶段已经有足够成熟的技术帮助学生在App是施展一技之长,他们可以在App内创作一些看起来专业的PPT、或者制作几分钟的教学视频、音频,无论哪种形式的创作都有可能带给学生成就感。但老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是,在完成一个Project之前,学生有没有经过调查、阅读、分析、设计这一系列过程?所以在选择一个App前,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整合分析、沟通等能力有没有得到提高。

3.学生到底会成为一款产品的“消费者”还是“创造者”?

根据2015年第三季度的调查,美国有92%以上的成年人在使用智能手机,四分之三的青少年有接触智能手机的机会。线上资源和便捷的沟通在促进商业发展,也在改变着学术界。既然学生能够在线学习、分享成果,也很容易被暴利的网络游戏所吸引。所以,老师需要选择的App,一定是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的,而不是那些轻易就吸引学生成为用户的。

4.我的学生需要什么?这个产品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吗?

许多智能设备都有工具类的辅助内容:比如在线词典、文本翻译,但这些产品的功能是否只局限于此?一个有用的产品,一定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、追踪学习情况,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到学生的真正所需,这样才能实现产品和用户的双赢。

以职业发展为导向选择产品

5.是否有比这个产品更有效的同类型产品?

一定要避免那些“看起来很酷的产品”。老师应该选择的App,最好直接以学生的就业规划为导向,产品价格在可接受范围内。一个建议:当你在iTunes或者GooglePlay中搜索某个产品时,应该同时关注系统给出的其它选项,通过用户的购买情况判断产品优劣。

6.是否存在同类型、或者更有效的产品,而且价格更低?

另一个发现优质App的方式就是使用AppsGoneFree,以便即时收到每日限时免费的产品。充分利用AppsGoneFree的有效方法,就是下载并储备同类型的其它产品,把功能相近的产品分类。同时,老师也可以在PersonalLearningNetwork上和同行交流、互通有无。

7.我的手机上是否已经安装了同类型产品?

验证某款App是否真的行之有效,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从它的竞品入手。(如果能迅速找到竞品列表会更快捷)同上,老师能做到的,就是和行业内人士多交流,通过了解产品细节提出专业意见。

把目标锁定在可控范围内

8.这款App是否能为学生提供实战技术?

在使用一款App前,老师需要确定产品本身是否和学习的最终目的匹配。比如说,市面上有很多专为记数学公式开发的“闪记卡”,但大多数老师更需要的是灵活应用型产品,能够通过公式帮助学生解题、真正理解知识点。要做到这一点,老师应该“回归传统”,多研究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案例,多向同行请教。

9.如果通过一款产品影响更多的人?

所有老师都希望学生能最大化地从一款产品中受益,所以一旦从前面的8个步骤中得到肯定答案,老师应该把这款产品推而广之,惠及更多学生。使用者越多,越能在使用过程中探讨交流,寻找使用产品的最佳路径。

10.是否需要和产品研发人员谈谈?

老师应该多和开发者团队保持沟通,共同促进产品完善。一般来说,可以在Twitter(当然这个不适用国内)或者产品官方网站中找到联系方式。一旦和用户建立稳定联系,开发者就能立刻得到反馈,即时修复Bug、更新产品。

总的来说,在选择教学辅助产品时,老师应该更有针对性、直击要害,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。因为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:大多数人手机里的App都不常打开,反复使用的产品一定是直接有益学习成果的,所以以上10个问题可能将成为解决困惑的最终答案。

发表在 SEO体会 | 标签为 | 留下评论

伪需求:互联网商业模式中最大的“坑”

啥是伪需求?

在互联网时代,用户的许多痛点得以解决,很多需求得以实现。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,也应该密切关注消费者需求,并建立起相应的解决之道。所以,对“需求”的准确认识,是决定转型策略的关键。

然而在这一问题上,无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传统企业,都屡屡犯着类似的错误——对用户的误读,围绕“伪需求”运营商业模式,结果越走越偏。

就拿泡沫中的互联网O2O来说,很多产品只是为用户提供便利的上门服务,就认为是满足了用户需求,但有些尝试却有失偏颇。例如,上门理发的O2O模式就没有获得认可。原因就在于上门理发服务,虽然从物理距离上方便了顾客,但从顾客对理发的真正需求来说,他们不仅仅只是为了图个方便,更在意的是发型师的专业水准与发型的最终效果,或是美发店的环境所带来的体验。这一问题的根源就在于,未能抓住客户体验背后真正的心理诉求,将体验方式误认为需求本质。

还有一些的模式问题在于:对用户的“吸力”不足。如上门打蜡、家电维修、装修之类的服务,并非高频,甚至不算刚需。在几年的商业模式探索之后,其实围绕着手机这一工具,可以解决的显而易见的“痛点”已经不多,而更多是差异化的“痒点”。这些“痒点”的用户数量和资源规模能否支撑起一个商业模式,是要打上问号的。细分用户需要用更加有针对性的营销手段来获取,而这些用户是否能够换来持续或是升级的收益,这笔经济账并非总能算得过来的。

就像周鸿祎在《我的互联网观》一书中讲到:“大多做产品的人有三个假设:第一是假设某个功能用户一定需要;第二是假设用户一定知道某个功能的存在;第三是假设用户一定会按照自己设计的方式使用。”

资源依赖,传统企业的伪需求

传统企业在互联网转型的尝试中,伪需求也是最为常见的问题,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对长期资源的依赖,所产生的惯性思维。传统企业因为拥有强大的行业资源,在向互联网转型尝试的过程中,不可避免地会围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考虑问题,而忽视了从消费者角度去考虑,需求是否真实存在。

顺丰在嘿客零售店上的失败便是这一问题的典型。

顺丰嘿客店开展于2014年,布局于社区周围,门店中仅有极少的实物商品出样,店内空间主要展示商品图片及其支付二维码,以供客户选择,扫码购物后客户可选择自提或是配送上门服务。

看起来是个靠谱的商业模式?实体店虚拟化,配送到门的服务,以及顺丰强大的网点资源。然而,时隔一年的“试水”,虽然顺丰内部人士否认嘿客实验的失败,但业内倾向于认为这是顺丰O2O试错的结果,事实证明零售企业还没有探索出成熟的模式。

嘿客店提倡的模式是O2O,但是对其覆盖的客户人群来看,未必能吸引或者是培育出适合O2O的细分客户群体。在电子商务和线上直接消费占比越来越高的今天,以线下门店展示商品图片,再附加线下物流匹配的模式,并不能很好地提高购物效率和体验,反而显得累赘,特别是对于当前客户从PC端购物向手机端购物转移的趋势下。

和电商平台相比,嘿客店的商品和服务也不具有竞争优势,一是价格,二是商品的类别。社区或者商圈的客户对特定的商品需求有一定的规律,在不能保证具有价格优势的前提下,通过电商平台进行消费依然是客户高性价比的选择。

顺丰嘿客的失败,究其根本原因是一种产品方向上的选择,从企业自身资源优势出发考虑问题,而非客户需求。顺丰从快递业务起家,积累了遍布全国的配送网点,而且这些网点贴近居民区。将网点转型成为零售店,是对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。但是缺乏零售基因的顺丰并未明确定位目标客户群体,以及这一群体的本质需求,在营销和运营模式上又缺乏周全的考量,最终在自己创造的伪需求道路上越走越远。

“企业只要利用起资源就可以培养市场需求”,这样的思路不符合市场逻辑。资源是优势,也是负担。沿着资源优势去找客户需求,找到的大多是伪需求。

成功的企业很难突破原有的资源优势去考虑真正的市场需求,而且企业往往会陷入自我麻痹,在群体决策的情况下,不太容易自我否定。一旦认定某个需求存在,就想方设法论证其合理性,并夸大它的价值。而且因为大企业有内部责任承担的问题,项目一旦启动,就很难停下。因此,越是成功的企业,伪需求就越容易被制造,而且难以转身,跟随伪需求推进的互联网项目,将导致极大的资源浪费。

去伪存真之道

伪需求,是传统企业在制定互联网转型策略中最常见,同时也是最致命的陷阱。企业要想避免创造伪需求,真正找准客户需求点,就必须回归客户体验场景,从需求本质上寻求突破点,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。

1.“场景化”挖掘需求

在体验经济时代,“场景化”的思考方式是挖掘客户需求、设计并提升客户体验最直接的途径。通过对客户整个体验过程的清晰模拟,在细节中挖掘客户的需求点。

2.深入洞察需求本质

看待客户需求,不能停留在表面,接下来要做的,是对需求进行更加深入地洞察,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。可以说,是洞察“行为需求”背后的“人性需求”。

3.设计商业模式

理解了客户的本质需求,接下来就是设计解决方案——如何满足客户需求。对于互联网+转型中的传统企业来说,解决方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的商业模式。

4.重构整体体验场景

满足了客户在某个体验点上的需求,是否会对其他环节产生影响呢?解决方案需要放回到整体场景中去,做“回归分析”,再次进行验证。

5.开始动手干

之前的四点只能帮助企业在规划设计期间避免一些明显的“坑”。但更重要的是着手开干,在做的过程中不断试错调整。

发表在 SEO体会 | 标签为 , | 留下评论

美图吴欣鸿:00后和短视频两波浪潮绝不能错过

  在厦门举办的asiabeat亚洲创业挑战赛上,美图CEO谈到美图秀秀的创业初衷,源于90后市场对于图片需求的空白。如今,00后大行其道,活跃度远超90后,谁能抓住00后,谁就能快速崛起。

此外,短视频的浪潮已然来临,图片已是过去时,相关领域的创业公司绝不能错过。

以下为i黑马对美图吴欣鸿演讲内容进行整编后的呈现。

我在2007年做了一个产品叫做“火星文”输入法,开发仅用了三天,发布没花一分钱推广,当年就获得超过4千万用户,这个增速很吓人。

对用户分析后我们发现,80%以上为90后,主要通过QQ聊天、群聊或者空间来进行社交和传播。

这些90后有很强烈的个性化需求,“火星文”正好满足。通过社交的二次传播,普及特别快。

但当时仍有一个巨大需求没被满足——图片。其中,非主流图片和非主流头像在百度占有超高搜索量,排名搜素前列。

此外,WINDOWS系统中,图片处理痛点很多,有比较大的优化空间。

再加上这块市场还是空白,我们在2008年初启动美图秀秀。

2007年时做火星文,误打误撞碰到90后用户大爆发。如今8年过去,时代又出现了两大新的趋势。

第一个,00后爆发。

在2015年,我们又观察到00后用户惊人的高活跃度,他们在美拍平台上的活跃度为90后用户的三倍,80后的五倍,这是一个非常变态的数据,00后其实已经爆发了。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群体,相关的创业公司需要特别关注。

第二,视频爆发。

相对于图片,短视频产品很容易引爆。

此外,图片竞争已趋白热化,视频竞争也大,但段视频、直播才刚开始。这是一大趋势。

基于这两大趋势,我们确立了三个方向的产品,

第一个,主打工具,如美图秀秀,美颜相机,潮自拍、美妆相机等。

第二个,社区型产品,如美拍,直播平台,段视频分享平台。

第三个,智能硬件,如美图手机和美图智能相机两款产品。

2015年10月底,美图公司已覆盖超过9亿台智能手机,截至目前已覆盖超过10亿台智能手机。

在如此巨大用户基础上,商业化属于最后考虑的因素,主要从四点来考虑:电商、广告、游戏和增值服务。其中,电商将做更多尝试。对于盈利能力,我们并不急迫要在今年得到证明。

有美图工具占据入口,推广速度很快,国际化相对容易。此外,未来会尽可能从工具用户去转化,转化至云相册、社区、社交。

在海外推广上,针对亚洲和欧美市场特征,策略不同。

一方面源于两种文化对于审美的差异。

亚洲的审美基本一致,产品容易复制到日韩和东南亚。比如亚洲喜欢美颜,让皮肤更白,五官更精致。而欧美在人像上追求真实、很少修饰,喜欢使用滤镜。

另一方面源于市场特征的差异。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属于增量市场,智能手机时代刚启动不久,红利远未用尽,相比中国已饱和的市场而言,仍有两三年的爆发期。

但欧美等国家,智能手机早已饱和,因此在策略和运营必须偏向于精细化。

发表在 SEO体会 | 留下评论

SEO的时代已经过去

SEO存在的价值越来越小,但有搜索需求,就有其存在价值。而SEO反馈的数据,更好的帮助我们分析关键词词包、用户搜索习惯、用户体验、流量转化等,SEO将作为一种辅助手段,配合碎片化的渠道共同网罗用户,而我们应该去做碎片收集者,再生优化者。” 分享自我MADCON 厦门2016.4.15

一个时代的过去通常会伴随着很多产业的消失,当年可以大摇大摆的靠外链生活的人不得不转型,当年可以靠刷关键字存活的人不得不调整思路,时代一直在进步,我们也需要进步,只是太多的不以为然导致我们会越来越落后。

互联网平台依旧活跃不止的原因在于其产业链的完整,而营销作为买卖的新一种形式表现在互联网上,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调整。优秀是一种习惯,执行力是一种态度,没脑子的执行那叫瞎搞,看清楚时代的变化和接下去行业的操盘方式,用心去做,认真去分析,结果自然不会差。

发表在 SEO体会 | 标签为 , , , | 留下评论